——信息革命与生态文明系列谈(9)正在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革命带来的信息文化也正在取代工业社会带来的工业文化,把人类社会的文化及其生产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部分主要介绍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文化现象和文化产业,包括智慧教育、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智慧公园、数字传媒、数字出版、数字会展、数字艺术、数字电影和网络文化等10个方面。
一、智慧教育(一)智慧教育概述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如下目标: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智慧教育兼具教育和信息化的属性。
从教育属性来看,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的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使得海量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所共享,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从信息化属性来看,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设备简单、性能可靠、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较少受限制、人际合作易于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化传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何锡涛,2012)。
(二)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智慧校园是继数字校园之后的全新概念。智慧校园是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泛在感知等信息技术,打造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的新型校园,是一种将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环境及资源的因素以及社会性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校园系统,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的相关性为核心,通过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提供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
智慧校园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智能化,融合物联技术与3G网络的数字化应用平台,使学校管理及服务智能化,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耗,促使办公自动化、沟通快捷化、服务个性化,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和校园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信息资源串联互通。例如,校园一卡通使多卡合一,实现学生的入学报到、宿舍管理、图书借阅、就餐、购物、乘车等一条龙服务的智能化应用。
二是感知化,基于互联网,融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具体包括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智能监控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对校园中与教育、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采集、传输、整合、处理和分享,结合校园物联网系统的管理与控制,实现校内考勤、门禁、消费、信息接收和互动等功能的整体感知,提高校园的运行效率。例如,学校自习教室照明设施根据学生人数智能感应操控。三是互动性,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所有相关的人员、设备、信息管理等互相联系起来,使人、事、物之间方便、快捷、流畅地互相联通。
例如,可综合手机短信、互联网和语音技术构建高效的校务管理平台,使老师、家长和学生三方之间信息互动,给学校和家庭提供便捷的家校沟通方式和互动交流空间。四是灵活性,建立有线、无线、移动网络无缝融合覆盖的网络环境的IT基础架构,容量大且可持续扩展,便于海量用户随时随地接入网络,为教学及学校的管理提供高效、灵活、便捷的服务,借助云计算平台在学校中使用网络就像用电一样方便(沈洁、黄宇星,2011)。二、智慧图书馆(一)智慧图书馆概述智慧图书馆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
智慧图书馆通过物联网实现用户间的通信、用户与图书馆的通信、图书馆间的通信、用户与信息资源的通信以及信息资源间的通信。它的最高阶段就是各部分都由图书馆智慧化地完成,无需人工干预,达到智慧状态。作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已经和正在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二)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的图书馆书书相联是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技术基础,利用文献感知服务系统和整合集群管理系统,将某图书馆中的各类文献之间建立起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库网转换互通、跨媒体深度融合、跨馆际物流速递的服务与管理新形态,并与其他图书馆中的各类文献也同样建立起类似的联系。书人相联是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关键,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发展理念与实践,包括文献与馆员的互通相联,文献与读者的互通相联。人人相联是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核心,包括馆员与馆员的相联、馆员与读者的相联、读者与读者的相联。21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各大图书馆开展的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及各类移动服务,开创了图书馆界人人相联的服务新形态。
在网络的支持下,这种馆员间的人人相联使服务咨询平台整合了馆内外乃至境内外参考咨询的人力资源,并与读者形成了便捷、专业的互动。这种人人相联的图书馆理念还体现在图书馆的内部管理及专项的读者服务等实践之中,也将为图书馆管理走向社会化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三)随时随地可用的图书馆任何时间均可使用是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时间延伸。物理空间的图书馆有闭馆的时间,但虚拟图书馆可以全天候地开放并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有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基础建设,图书馆如同一台便捷式电脑随时可以打开使用,使读者可以在方便的任何时间与知识进行对话。尽管物理空间的图书馆依然会有公共空间的魅力和吸引力,但智慧图书馆会给读者带来网络空间在时间上的更多自由与选择,使原本以图书馆开放时间为逻辑点的服务模式发生变革,让读者感到图书馆随时存在和可即时利用。
任何地点均可使用是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空间拓展。传统图书馆给人以建筑的象征,即它是一个空间位置的存在。智慧图书馆则颠覆了这种观念,在泛在城市的信息技术支持下,读者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图书馆,图书馆真正成为广大读者身边的图书馆,让读者感到图书馆的随地存在和便捷利用。
(四)追求绿色发展的图书馆绿色发展将是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战略。绿色发展可以从自然、环保和安全等要素予以观察。从自然要素来观察,绿色发展就是在图书馆建筑中融入自然元素,让读者和馆员更加亲近自然。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呼唤资源节约型图书馆的设计和管理,如采用智能型的窗帘和感应式电梯,以节约电能;防止书库的过度装修带来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数字资源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从而减少纸张等资源的消耗。从安全的角度来观察,绿色发展就是在图书馆面向读者和馆员的管理中,智慧图书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方便读者与安全防范结合起来,将美观典雅与卫生安全结合起来,将方便读者与信息安全结合起来(王世伟,2011)。三、智慧博物馆(一)智慧博物馆的兴起智慧博物馆是感知智慧与数字博物馆的结合,能够提供无人值守的智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发展智慧博物馆可以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把博物馆事业提升到新层次。
智慧博物馆重视更透彻的物件感知,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传递博物馆物质元素之间的状态变化,并促发系统适应性的改变;建立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消灭信息孤岛,使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形成系统化的协同工作方式;在感知和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形成深入的智能化运作体系,在数据基础和协同模式的支持下,获取更智能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这种智慧化的博物馆模式,将传统实体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相融合,推进博物馆进入精细化的运作。(二)信息技术支撑智慧博物馆的构建通过物联网、互联网把大量信息汇集起来,把虚拟博物馆深入到家庭电视屏幕、手机屏幕中,成为大众随时可以汲取知识营养的水泵站,并满足观众个性化的观察需求。
在实体博物馆内部,综合运用各种硬件设备,如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电子门票、导引观众和检索信息的电子触摸屏、配合展览说明的数字播放和投影、可供点播讲解的手持PDA、可以自助查询服务的电子阅览终端、可以人机交互包括非接触式交互的展示平台、数字特效影院、互联网上的展示和数字文化产品,实现观众在虚拟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之间的自由穿梭。综合运用物品上的智慧标签和无线传输网络,通过后台定位管理系统的可视化管理界面向管理人员展示文物的位置和相关信息,实现管理人员实时对藏品当前信息的获取和监控,必要时对藏品非授权的移动进行报警。同时,在馆内必要装置安装固定的电标签阅读器以方便对可移动文物的出入管理。参观预约是博物馆观众服务物联网应用的敲门砖,即提供博物馆门票、活动、导览租借等服务的线上/线下预约功能,做到客流削峰填谷,参观人群均匀分布,提高博物馆的吸引力和科学管理水平。
观众预订成功后,通过短信平台或电子邮件将预订成功后生成的二维码发给用户和检票处。用户在检票处验票成功后即可入场参观。观众手持读写器,系统主动感应观众所在位置,传送所在展示区之文物的资料,介绍文物的相关信息,让参观选择游览项目时更有目的性。
此外,将观众手机与智慧门票绑定,可以提供观众对博物馆展品对象关注引起的特殊需求,随时获取展示导航、随身向导、展品赏析、随身微博、纪念品导购、商情资料等个性化服务。四、智慧公园(一)智慧公园概述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周到、全面的服务,人们对公园需求的品位也不断提升。
为适应大众对休闲游憩的更新需求,除了利用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创建更多更优的各类型公园外,要尽快迎接信息革命带来的机遇,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高现有公园的管理水平,改进运营模式,增强游客与景观的互动性,创造更富内涵、更生动的游憩资源,在游览过程中提供更周到、更细致的指引和解说,更方便、更快捷地向一般公众提供信息和服务,逐步向智慧公园的方向发展。(二)智慧公园的信息技术支撑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物联网理念和技术,把覆盖范围从植物园扩展到各种花园、景区、动物园、主题公园,运用新型通信技术进行实时信号传导,在公园中多种物体相应部位放置RFID标签,开展物品定位管理、实时观测、信号传输机制建设,在游园服务、资源整合和提供、社会开放等方面实施创新,将创建新式的智慧公园。
游客通过网络在网上进行门票预约,通过短信平台或电子邮件得到自动生成的二维码门票,验票后成功后即可入场参观,管理部门可根据游客数量决定是否出售门票以避免过份拥堵。游客入园后,根据手持的读写器了解园区布局、游憩资源及服务设置分布、自身位置,随时从导航系统获得最优的游园路线,避免出现出失、走散情况。
游客通过读写器与服务系统保持互动,随时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并获得解说,使游览更富于主动性,提高公园的知识科普功能。安置在各处的RFID标签不停地接收、发出信息,把更怡人的景色通过系统传递出来,并根据游客发出的指令收集新信息,相当于延长人的感觉系统,让游客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美。
在动物园、植物园日常管理中,工作人员通过智慧系统及时了解动物、植物的生长情况,适时给予必要的照料,制止个别游客的损坏等不当行为。在各个公园之间实现信息无障碍交流和信息集中,管理人员和科学工作可以及时、全面地收集信息,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开展科学研究。公园的各种信息随时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向外发布,公众通过iPad、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终端等设备接受信息,在家中体验游园的乐趣,随时在不同景区之间进行切换,著名风景名胜区在游客高峰期的接待压力也相对得到减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智慧公园及相关信息传导系统建设,人们足不出门就能够感受异域风情,减少跨洲旅行引起巨大物质消耗,减轻游客给原生态野生动物园带来的干扰。
五、数字传媒(一)数字传媒概述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传播的信息媒体被称为数字媒体。数字媒体使普通人能够随时方便地获取信息,并参与制造信息,选择性得到极大的丰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相互融合,为信息传播插上了翅膀,影响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使现代社会真正成为信息社会。1998年,联合国新闻年会把因特网认定为第四媒体。
以后不久,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媒体又迅速崛起,成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延长了人们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提高了人们收集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第三代手机网络已经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良好平台,搭载3G技术的智能手机逐步普及,将在民众中引发上网革命后的另一次传播革命。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国民全年报纸阅读率为58.3%,比2008年下降了5.6%,期刊阅读率为45.6%,同比下降4.5%。80后、90后接受信息的方式与前一代人有很大不同,许多年轻人几乎不看电视,更多通过互联网、户外液晶电视媒体、手机、iPad等方式接受信息。(二)网络传媒20世纪末,中国的互联网开始得到长足发展。
1998年搜狐推出2.0版,树立做中国第一网站的目标,网易全面改版,开始建设新的中文网络门户,四通在线与华渊也合作推出新浪网站。它们最初主要提供目录服务及搜索引擎,后来为适应观众越来越丰富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拓展新业务,陆续增添免费邮箱、聊天室、电子公告牌、影音资讯、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游戏、免费网页空间等多项内容,发展成为中国的三大知识网站,引领门户网站发展的潮流。2006年元旦,中国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发挥国务院及下属各部门、各地方人民政府在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提供在线服务的平台作用。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基础上,微博应运而生,创造制造、传播、接受信息的新方式,人们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在微博上发布内容供别人浏览。
2007年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2009年,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微博用户数达到3.09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3.5%,网民使用率为54.7%。(三)报纸数字化网络兴起促使报纸等传统媒体转型,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相对于传统纸质报纸,数字化报纸有许多优点。一是信息传播更快捷,时效性更强,省去印刷、发行的时间。二是发行覆盖面更广泛,突破区域限制,在通过互联网做到全球发行。
三是可回溯性增强,方便读者轻松找到特定期次的内容和对内容进行管理。四是检索更实用,用户可用关键字搜索查询到相关度最高的文章,迅速解决所关心的问题。
五是互动性增强,通过在线评论、邮件等方式在读者和编辑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四)数字电视近年来数字电视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已逐步体现将电视传媒、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的趋势。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产业成为各界公认的朝阳产业。
工信部《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力争在十二五末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电视整机和关键件开发、生产基地,主要产品产量和质量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到2015年,以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为主的视听产业销售产值比2010年翻番,达到2万亿元,出口额达到1000亿美元,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数字电视采用双向信息传输技术,增加了交互能力,赋予了电视许多全新的功能,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各种网络服务。
数字电视可以提供视频点播(VOD),改变传统电视向用户单向提供节目的做法,加上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选择权、更强的交互能力,传用户之所需,看用户之所点,有效地提高了节目的参与性、互动性、针对性。数字电视还提供了其它服务,如数据传送、图文广播、上网服务,能够完成网上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业务,让用户方便地开展股票交易、信息查询、网上冲浪等活动。
六、数字出版(一)数字出版的兴起近年兴起的数字出版给出版业带来新的革命,以其便捷、简易、多元、廉价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出版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全过程的所有信息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在光盘、磁盘等介质中,借助计算机或其它终端设备完成信息的处理与接收,目前相关的产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
在实际运作中,数字出版强调内容、生产模式、运作流程、传播载体、阅读消费、学习形态多方面数字化。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规模达1051.7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1.97%,其中手机出版349.8亿元,互联网广告321.2亿元,电子书24.8亿元,博客10亿元,互联网期刊7.49亿元,数字报纸6亿元,网络动漫6亿元,在线音乐2.8亿元。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和互联网广告在数字出版年度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3.26%、30.78%、30.54%。
(二)数字出版的技术支撑技术措施的创新。2010年2月,苹果公司推出iPad平板电脑。它不仅可以更轻松地实现iPhone的几乎所有功能,还突破了手机屏幕过小的限制,更适于浏览网站和处理日常事务。
Wi-Fi和3G弥补无法接听和拨打电话的遗憾。正趋于手机化的网站界面也开始向更干净、更友好、更直接的传统回归。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IT行业和传媒业等相关行业的各类机构将出现更新的大汇流,新的技术手段将层出不穷,传统报业、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将加速向手机等终端设备汇聚。
数字出版要进一步跟上技术新步伐,早日实现从数字出版到智慧出版的转变。运营机制的创新。传统出版单位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拓展服务内容,延伸产业链,开发针对各类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如基于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传输等各类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利用新兴的云计算技术为顾客提供在线出版、按需印刷等个性化服务,使产品价值最大化。
同时,选择与新媒体企业或其他传播企业合作,通过组织间的新媒体技术利用、资源共享,适时搭建传媒集团,进行多方位、立体化的营销推广,实现数字出版内容的顺畅销售,获取数字出版的商业利润。管理措施的创新。在技术上,重视数字出版物的内容加密和版权管理,采用数字内容注册与管理技术、数字内容分段控制技术、多硬件环境版权保护应用支撑技术、按需印刷版权保护支撑技术,内容交易与使用追踪技术、版权保护可信计数技术等,从技术上把盗版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七、数字会展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会议、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也逐渐融入了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便捷、生动与形象。会展活动主要包括会议和展览两个部分,数字会展也包括数字会议和数字展览两部分。(一)数字展览数字技术正在持续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种改变也体现在展览活动中。现如今,各种展馆里随处可见弧形屏幕、激光投影、数字触摸显示器、多媒体音响等电子设备,展览的数字化应用已极为常见。
会展传播在新媒体和新科技基础上充满了新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创意空间,传统的展示方式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传统的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多媒体展示、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展馆的建设已然成为现实的需要。同时,互联网技术也推出了会展活动的另一种崭新的形式网络展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已经突破了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而变得前所未有的直接与简单。
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在会展中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信息的有效交流,从而更好地实现展览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数字展览展示以图像、视频、音频为主要内容,使信息更直观,更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将展出信息可视化,把文字资料、构想、展品实际状况等通过视觉、听觉等形式直观展现出来。相比文字或者语言而言,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的遗漏和误解,提高了展会的沟通效率。
因此,数字展示利用视觉和听觉系统建立起了虚拟信息和现实世界沟通的高速通道,在日后的各种展览中必然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状态,并呈现出各种全新的形式。数字展览的广泛应用,不仅体现在传播媒介的数字化上,也体现在管理方式的数字化。现代大型会展活动中数据量巨大,种类繁多,涉及到展馆、展位、参展商、参展观众、展品、场馆服务、安全保卫等多方信息,种种信息之间又相互关联。
因此,传统的管理方式与手段难以胜任如此庞大的管理数据,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应用,使多方数据处理变得简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特色之一是永不落幕的网上世博会,这给我们呈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展览形式网上展览。
网上展览是在一个虚拟的网上展馆上进行的网上展览会,它致力于展会、展品的网上展示、推广及交易的完成,它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基础,在实体展览的时代要求下应用而生。网民数量的急速增长也给网上展览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超过23亿,并以每秒新增8个用户的速度在增长,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有5.38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为39.9%。网上世博会、网上博物馆、网上看房、网上看车等应用越来越广。网上展览较实体展览而言体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首先,时间上的优越性。实体展览往往三五日便结束了,而网络展览通常可以持续几个月甚至更久,而且可以24小时不间断服务。其次,空间上的优越性。
作为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主办方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添加不同的展馆或者展位,参展商可以避免展位预订或者展位空间不足的苦恼。再次,受众上的优越性。实体展览往往因为时间、空间、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受众是非常有限的,而网上展览突破了时间、空间、交通等一系列影响因素的限制,有需求的受众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参观展览并进行咨询、洽谈,其目标用户遍及全球而不是某地区。
最后,费用上的优越性。一个平常的实体展览展位,一期展览结束,需要成千上万的费用,再加上交通、住宿等费用,更是一大笔开支;网上展览则节约了交通、住宿等所有额外费用,也只需要极低的展位费,极大的节约了参展费用。网上展览所较实体展览囊括了更多的展出信息,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全面展示参展商及展品信息,更利于参展商与参展观众间的信息交流。(二)电子会议电子会议又称作数字会议,是基于多媒体实现智能会议的一种交互会议形式,它集计算机、远程通信、自动控制、多媒体、图像处理、扩声、摄录等技术于一体,并通过中央控制系统的控制以实现会务管理的自动化。
一个完整功能的电子会议室主要由签到系统、扩声系统、灯光系统、机械吊挂系统、视频显示系统、液晶升降系统、摄录系统、会议讨论系统、会议表决系统、同声翻译系统、无线会议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集中控制系统等子系统组成,会议主持人或技术人员可根据会议议程,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协调各子系统工作,使会议有序、便捷、直观的进行。从会议场所多少的角度,可以将电子会议分为两类:局部电子会议和远程电子会议。
局部电子会议下,与会人员是在一个会议室里参加的会议。与局部电子会议不同的是,远程电子会议是用通信网络连接两个以上的会议室,让它们同时进行会议,一般俗称电话会议或通信会议。远程电子会议极大的方便了与会人员的参会,使何时何地都可进行事务的处理,会议的召开与参与。
电子会议的推广与应用将会减少纸质文件的传送,实现无纸化办公。减少因参加传统会议的人员大规模的流动,实现低碳办公、绿色办公。这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电子会议必将逐渐取代传统会议形式,成为政府管理、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
电子会议的广泛实施,不仅对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运营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当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下,对减少资源浪费、节能减排,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将推动电子会议的发展和成熟,也必将推动会议制度的革新,对管理者提出更多的要求。
八、数字艺术(一)数字艺术概述数字艺术是以数字作为媒介素材,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来进行创作的具有一定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或艺术过程。广义的数字艺术就是数字化的艺术,包括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设计、新媒体艺术等。有人把数字艺术看作是这样一种艺术形态:即艺术家利用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类数字信息处理设备,通过构建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的创作平台,对自己的创作意念进行描述和实现,最终完成基于数字技术的艺术作品,并通过各类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传播媒介(以网络为主)将作品向欣赏者群体发布,供欣赏者以一种可参与、可互动的方式进行欣赏,完成互动模式的艺术审美过程。
根据数字艺术的定义,以数字作为媒介素材就不同于以原子物质作为素材的传统艺术,运用数字技术来进行创作就区别于以手绘为主的传统创作方式。具有一定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要求了构成数字艺术作品的不是一般的数字内容形式,更不是数字媒介或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有意味的数字形式。另外,数字艺术所具有的虚拟、交互及网络等特性决定了数字艺术不再是凝固的视觉符号,而是可以随时交互生成的艺术过程。
所以说,数字艺术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艺术形式,首先在原材料上就做到了更加低碳环保、节能便捷。同时也在艺术创作上有了更好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数字艺术数字艺术开始成为人类一个新的生活方式,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会改变我们的时空感:我们交往的方式愈来愈快捷甚至具有同时性,这是一个新的时空观;还有数字时代会带来一个新的伦理观,人和人开始与虚拟人交往,虚拟现实的交往正在改变人与人交往的结构。信息技术也已经透到艺术的各个方面,给艺术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产生了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
在社会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深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艺术研究发展的新动力。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的影响,使得信息化下导致艺术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都凸显出非物质的特性。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数字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现了科技文化与审美文化的互动和交融,也是科学技术向艺术渗透的一种具体表现。
随着数码产品的日趋广泛的应用,各种各样的数字阳光真切地把艺术和美带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清晰度的数码照片可以批量灌入数字化光盘,曾经损坏的老照片可以修复带回美好的记忆,高保真的声音也可经数字复制后永葆动听音符。甚至信息时代已经可以从一个生命还在胎儿时代就留下定格影像,定期的胎儿B超检查,也让人们感叹信息时代的神奇和便利。
信息社会的艺术家,也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便利,突破空间和时间距离对人的生理上的限制,可迅速通过视觉和听觉获知当今世界的热点、新闻、发明创造、战事、赛况、时尚等图像信息。当今艺术家的视界比以往任何时代的艺术家都要开阔和广博,可以说,今天的艺术家已经离不开数字化技术。换言之,数字化技术其实也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品。九、数字电影(一)数字电影概述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革命,许多传统电影制作做不到的镜头需要借助电脑完成,或者运用了电脑技术会使影片更完美,于是传统电影引入数字技术。
作为高科技产物的数字电影,逐渐开始兴起。经过初期阶段的摸索,目前数字电影技术已经很成熟,创作人员已从过去单纯地运用数字特技逐步转化为将其与传统摄制、传统特技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在美国等国家涌现出一大批既掌握现代数字技术又极富艺术品味的创作人员,产生了一大批视听效果俱佳的影片。数字电影的出现,使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数字电影,使用数字信号记录的图像可以使用光盘进行存储避免出现胶片老化、褪色确保影片永远光亮如新,确保画面没有任何抖动和闪烁。以数字方式传输节目,整部电影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不管保存多久,不会对电影画质、声音造成任何损耗。
数字电影降低了复制拷贝的费用,增加了放映日程的灵活性,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迅速发行;影院加快了新片上映的速度并增强了放映计划的灵活性,使一部电影能出现在更多的影院中,观众则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可以欣赏到更加精彩的画面没有划痕、晃动、斑点,不存在褪色重影,增强了电影的影响力。数字传输技术的保障,使整部电影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伤,确保每一次电影放映的质量。
从电影的拍摄来讲,传统电影在拍摄时由于各种因素会使用大量的胶片,大大提高了制作电影的成本,再加上电影洗印的废水,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而在制作数字电影的过程中,对于不满意的镜头可以及时抹掉重拍,没有任何额外的耗费,无需洗印,后期制作全程数字化,有利于提高画面的质量,采用更好的特效。
《泰坦尼克号》的巨大成功,让人们领略了数字电影的魅力,《泰坦尼克号》中主人公在船头迎风飞翔的动作,也是在陆地上拍摄后,与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的水合成后得到的。从电影的制作商来讲,传统的胶片电影需要巨大资金投入,为了能够收回成本,导演和制片人会更多的考虑市场因素和经济利益,迎合观众的口味。
而在数字电影时代,拥有一台轻巧便宜的DV摄像系统,一个带有简捷数码制作体系的多媒体电脑就可以进行独立制片人的工作了。科技的进步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影片制作群体,使得电影业开始百花齐放,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可以更追求电影的艺术因素,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同时,也促进电影艺术不断向前发展。(二)信息技术丰富了创作手段数字影视技术的出现,宣布另外一种获得逼真画面手段的诞生。由计算机参与创造的画面不仅能够模拟真实,甚至能够超越真实,实现难以想象的画面效果,极大地拓展了影视艺术的表现空间。
现今的影视作品中看到的画面并不完全是由摄影机所拍摄,还有以二进制数据为基本单元由计算机计算所生成的影像,这是一个全新的影像生成的方式和过程。数字技术为影视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
计算机化摄影机的使用,使摄影机的功能超过了人的眼睛,它可以找到许多人眼无法看到的视角,拍摄人眼无法看到的东西,从而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视觉奇观。(三)数字化改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数字化的拍摄、数字化的制作、数字化的观影环境,给观众以全新的观看体验。在电视领域,以大屏幕、高画质的等离子体和液晶电视为代表的观看设备正占据主流。
以光纤网、宽带网为代表的传输渠道将给电视观众提供大量的频道可供选择,观众观看的视角也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可以选择的多维视角画面,看电视的习惯将大为改变。数字化对电影观众产生的影响更为瞩目。数字化不仅改变了电影自身,更重要的是使电影这种传媒形式的特性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数字化正在迅速变革着影视的载体形式和传输手段。电影的发行和放映可以不再以物理的方式进行,他可以以比特流的形式通过光缆或卫星将一部影片直接传到影院,或者随着带宽的加大观众在自己家的计算机前借助互联网络看影视的惬意享受也指日可待。数字技术还给我们带来了观赏上的全新形式。
以数字放映机为主的数字影视院将提供更好的放映环境,声光色影的质量将大大提高,会带给观众一个更精彩、更清晰、更身临其境的观影经历。更有意义的是,互动性、非线性叙事方式的影视作品改变了以往那种单向的观影习惯,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
(四)数字化带来了大众视频消费时代数字DV摄像机的普及和廉价带来了影视制作的个人化。它的意义在于使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与社会交流,而这个过程会很便捷。
随着数字影像作品的增多,作品交流欲望的增强,一种新的影视传播方式会孕育而生。数字化电影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数字化电影是电影艺术展开创造翅膀的新天地。数字化电影对于防盗版技术的突破使我们拥有了更高的保护技术;数字电影非线性编辑不受时间限制,随意编辑,实现输入系统、图片处理的现代化;软件、辅助设备、输出系统等技术的飞跃都会带给传统电影新面目。
数字化将对电影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数字化影片可通过卫星传送,将对电影的放映发行体系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电影的数字化将使这种传媒形式的特性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数字形式存在的电影将完全不再是现实的体现,而进入一种虚拟空间。
影片的剪辑和修改将更加容易,甚至可以达到一种和观众的互动,观众可以自己控制电影的走向,电影中的人物也可和观众进行交流。电影的数字化宣传打破了它和电视、互联网以及电子游戏之间的物质界限,网络电影、点播电影以及电影式的电子游戏已经出现,在将来会更加普及。可以说,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娱乐形式将逐渐走向融合。十、网络文化(一)网络文化概述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个要素。物质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其范围较为广泛;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方式等。
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显示出网络文化的特殊规律。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网络文化的特点:第一,网络文化是集大成的文化。第二,网络文化的参与性和包容性。第三,网络文化的虚拟性。
第四,网络文化的草根性。(二)网络文化的大众化无论是从网民数量上看,还是从网络文化内容本身的功能来看,网络文化走向大众化势不可挡。
网络文化大众化是相对于精英化而言的,表现为网络文化由最初的少数精英人物所享有转变为多数普通民众所享有。众所周知,网络刚开始产生时是用来进行军事研究的,其使用权只是属于少数科研人员,所以其文化无法在普通民众内得到广泛传播。
商业机构介入网络后,迅速地发挥出了其在实时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其文化也随之在普通民众内广泛地传播开来。与传统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比较,网络平台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首先是自由的交互性,网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关注的信息,并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意见,信息发布方也可以及时的反馈,这种方式更加人性化。
其次,平台的开放性,互联网只需网络终端和入网许可,再加一根网线就可以连接互联网,无论你身份的高低贵贱,学历和学识怎么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点是促进网络文化大众化不可忽视的要素。第三,超时空限制性,它使得网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的选择浏览任何的网站。网络平台的这些优势,使得网络大众化成为必然,网络言论不再是精英文化一枝独秀了,人们可以质疑,可以批评,可以支持自己所支持的言论。
(三)微博时代的到来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大部分娱乐类应用使用率有所下滑,商务类应用呈平缓上升的同时,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中国网民给它起了个昵称围脖。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推特,截至2012年7月份,全球推特用户已经超过5亿人。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中国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据互联网监测研究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近日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我国微博用户总量已经超过3亿人。
微博的到来,满足了人们把自己的所见所想,用不超过140个字的几句话或一张照片,通过手机、IM软件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微型博客发布消息与人分享的需求。此外,你还可以任意将自己感兴趣的人添加为关注,只要发布了新的博文,彼此就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这逐渐形成网民网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这样的行为习惯逐步上升为一种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微博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使用,与其本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第一,微博门槛低,第二,信息即时性,第三,双向互动性,第四,明显效应。
在微博时代,每个人既是粉丝又是主角,每个人都在传递着信息,关注和关注之间就构筑了一个巨大的新型互联网方式,这里有言论自由,有自由的生活方式,每个个体都成为其中的主角,这对人的行为思维方式,还是在个人交友、品牌营销及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未完待续)。
本文来源:大阳城集团娱乐-www.mysonoradentist.com